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程镕时先生因病于年2月7日19时36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在他数十年的教授生涯中,程镕时孜孜不倦,潜心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为师者,既要做“经师”,要精于“授业”“解惑”,教给学生知识和本领;更要做“人师”,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程镕时心中装着家国,满怀对科学真理的热情、对莘莘学子的热爱,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不懈进取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人。
艰辛求学永念恩师教诲
年,程镕时出生于江苏宜兴。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小学还没毕业的程镕时就跟随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他清晰地记得,一家人乘坐一条小船,风雨飘摇逃到安徽芜湖,再周转汉口、长沙、零陵、沅陵,直到四川。在湖南、四川流亡期间,程镕时先后在湖南雅礼中学、重庆战区学生补习学校就读,年考入中央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
长时间饱受战乱之苦,这让程镕时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立志要用知识撑起人生的大厦,报国图强。年程镕时被西南联大录取,却因为日*的侵袭,再加上突然患病,没能入读。年,程镕时考入金陵大学(年并入南京大学)化学系。
“我的一生,深感幸运的是在每一个关键阶段都遇到了前辈师长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戴安邦、张龙翔、钱人元三位恩师,对我影响甚巨,难以尽言。”恩师的言传身教让程镕时永念在心,并对其后的学习、研究和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程镕时本科毕业论文封面
大学毕业前,程镕时在著名无机化学家戴安邦指导下,开展题目为“大豆分散液的粘度”的毕业论文。当时条件简陋,很多实验器材都没有。为帮助程镕时做实验,戴安邦把刚刚从美国带回来的高压锅,拿给程镕时做蒸煮大豆实验,以测试不同压力和时间对粘度的影响。依靠这些简单的实验设备,程镕时完成了论文初稿。戴安邦对论文一字一句进行斟酌修改,在页面上写满了批注,这让程镕时深受触动。
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程镕时师从生物化学家张龙翔。他对导师的工作日志印象尤为深刻,日志中记录着实验当天详细的天气情况,这让他很是不解。张龙翔解释说,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数据要精准,天气的变化往往影响到数据的变化,因此需要记录清楚,在分析讨论数据的时候加以参考,真相往往就藏在细节中。这种严谨的科学精神让程镕时受益终生。
勇攀高峰科研不断突破
上世纪50年代初,为配合我国合成橡胶工业发展的需要,著名高分子物理学家钱人元,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高分子物理化学研究小组。刚刚毕业的程镕时被派到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成为主要的参与者之一。小组的初始成员只有四人,几乎一切都是空白。在钱人元带领下,他们迎难而上,自制各种仪器,一点点摸索,最终建立了高分子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测定的多种实验方法,为工业化顺丁橡胶的选型和聚合条件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此项成果获得了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程镕时在查阅文献资料
程镕时是钱人元最早的学生与助手之一,见证了在钱人元的领导下,中国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他说能够追随钱人元参与这一历程,倍感光荣和自豪。钱人元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不受常规束缚开创新领域的勇气、淡泊名利的风范对他影响至深。在科研的道路上,程镕时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从对高分子分子表征方法的研究,到对凝胶色谱的研究,再到提高对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基本问题的认识,程镕时在相关领域不断拓展,独树一帜,走在最前沿。
针对高分子合成研究工作中的分子表征和高分子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控制,程镕时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分子量表征方法,即“一点法”计算特性粘数公式,这一计算公式在国内外的文献和专著中被广泛引用,被教科书称为“程镕时公式”。
年,程镕时开始对当时刚出现的凝胶渗透色谱进行研究,他首先研制出了其中的关键组成——多孔填料,阐明了多孔填料的成孔机理,以及控制孔度的理论关系。程镕时提出的分离与扩展效应的统一理论,是当时该领域最简单的对加宽效应作改正的方法。论文提交美国化学会年会时,被当作当年的重要成果发布,得到国外同行的
“我刚读程先生的博士的时候,第一次去他家,他就对我说:做科学研究要有献身精神,要淡泊名利,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情。”“我现在有很多培养学生的习惯就是从程先生那里学来的。一方面,他非常平易近人,总是不断鼓励学生;另一方面,对课程和研究要求又非常严格,容不得半点马虎。程先生的勤奋和自律,更让我懂得在要求学生之前,自己必须以身作则。”程镕时的学生们一直谨记教诲。
程镕时一直对新鲜事物满含热情。年,程镕时亲戚从美国带回一台可编简单程序的小计算器,他如获至宝,“在当时简陋的工作条件下,这台小计算器对数据处理帮助极大。”即使年逾古稀,程镕时仍对电脑软件、数据处理软件等兴趣浓厚,甚至还手把手地教学生使用。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一直深深激励着每一个学子。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林霞虹资料来源于华工新闻网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李凤荷、叶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