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宜兴人吴华大回忆北渠巡按坟 [复制链接]

1#

我是吴华大,谱名汝华,自小就跟着我父亲吴海堂(盪)在北渠巡按玩耍、劳作,所以听说一些情况。

以前,我父亲几乎天天在巡按坟,每天到巡按坟转一圈,看看坟,然后干农活,边干活边给我讲巡按大人和巡按坟的故事。

原坟东半个归我家种,(印墩坟也归我家种);坟西半个归前巷东村吴国良家种。坟周围附近我家有田地十多亩,还有旱田,我父亲靠着这些田地前后养活全家数十口人(支助亲戚)。每年的旱作物要收几担(主要是黄豆)。柴烧不完,还卖给茶馆店烧茶用。

父亲讲巡按大人叫吴亮(原名吴宗亮),在明朝时候当的巡按,是我家的上台头(先祖)。前巷东村吴家也是吴亮的后代,和我家同属一支。

吴亮当过巡按(有饮差的职能,大事向皇上汇报,小事自行裁决),大理寺少卿、延尉(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所以得罪了人,后来被坏人所害,头颅也没有找到。(由于巡按宣大撤换不法总兵,于天启四年被魏忠贤派人杀害,于崇祯四年平反。)

据说后来皇帝思念他的功绩和忠心,特地到他的家乡北渠新修了巡按坟,并做了一个金头颅。还有童男童女陪葬,坟下面有洞,生活用品和食物都齐全,并交代童男童女,等食物吃完后就喊:“油干灯草尽,枣子剩半斤”!外面的人听到就送来了。

那时候巡按坟造得相当气派,松树木密密茫茫,阳光一缕一缕射进来,阴森可怕,外面的人很少进来,就我父子俩总在巡按坟。据前巷人吴孟伟讲,他们小时候偶尔到巡按坟割草,远远看见我父亲来了,吓得慌忙逃窜,边逃边低声喊着:海堂来了!我父亲嗓门大,并非凶悍之人。

凭着我的记忆,画了一张巡按坟的草图。因年代长远,难免有遗漏和差错,敬请谅解。

前巷东村吴家门口是条河(东西向),河往南是印墩坟(象征着巡按大人的大印),大约米长,50米宽,高1.5米。再往南是前巷东村吴家的水车基,水车基往西是老鹰滨,往东是龙埂(南北向)。大约长15丈,宽7尺,龙埂地下埋着大小不规则的石块,大约高半米,宽1米,长十几米,大概意思是巡接坟的地下围墙,拱卫之意。(我年轻时利用生产队早中晚休息时间一担担挑到一里外的东张家村新址,砌了二间平房,当时走的路都是不到一尺的小路,还要经过摇摇晃晃的陆家木头桥,桥面是三块木板铺成。还有一间是从河里摸出来的石头砌的,当时摸石头时正值深秋,天气有寒意,下河后喝口酒取暖,人冷得发抖,酒瓶都对不上嘴。当时我家共砌三间平房)。

再往南是巡按大坟,底部呈椭圆形,大约东西长度15丈,南北8丈,高约50米,象征着靠山。

再往南紧挨着巡按坟的是巡按大人的主墓。周围有青石方围成圆型围墙(当地人称箩箍?),高一丈半,直径约八丈,围墙内地面是大理石罗砖地,立着石马、石台、石人、石墩、石条。

围墙上有两条蟒(龙)相对而视,中间一个夜明珠,二龙戏珠。

围墙门口有二个石狮子相对侧立(其中一个很晚还在我家田横头)。

围墙往南矗立着两个牌楼,高度约为两丈。

这些都在六六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整个巡按坟在70年代闸口公社造砖厂时破坏殆尽,挖墓时发现若干金器(金耳环等,吴勤祺老师说,他亲眼看见,金凤凰的羽翼还能抖动——对当时的冶金技术喟然惊叹!),现在还存墩的遗迹。因坟墓下面是乱石,工人操作时经常发生事故而得以保留。

前巷门口这条小河在坟西往南转往东再转北,是张家村上我家的水车基。一条陆路通向外面,再往东是龙埂。

河往南是三个印墩,二个象征着笔架,一个象征着砚台。

一个巡按坟三面环水,一面通陆,分别有河、龙埂拱卫,显示出非凡的气势。

巡按坟历经数次劫难:抗日战争时派人掘墓,没有成功(上面的石头盖板状似四米床垫,有一尺半厚);和桥自卫团团长程维新派工兵轰开一只角勉强容纳一个人掘墓进去寻找金头颅;文革中又历经所谓的“破四旧”。

另外听说北渠吴家大祠堂是吴亮砌的。我家和前巷吴家都属于“廷尉公”小祠堂,在大祠堂的东面上首二间,叫廷尉公祠。

当初砌大祠堂时,宜阳桥有个阁老因故把家拆了,折下的材料吴家买来砌了吴家大祠堂。阁老厅砌了北渠大祠堂楠木厅(因柱子是楠木,直径约有两尺,上下一样粗)。地面是砖地,几百年过去仍是光彩照人。(阁老家的柴间屋砌了钱家祠堂)。

每年清明冬至,我们吴家(我家、前巷吴家、和桥吴家)都在“延尉公”小祠堂喝团圆酒,男子让喝酒,女子不让。吴家子孙只收杂费,不收学费。

郊游巡按坟照片

这是一张保存完好的2寸黑白人物风景照片,拍摄地是闸口乡北渠村巡按坟,巡按坟在北渠村东南方千米处,是特为当过明朝巡按大人的吴亮建造。这是一座在平地上由人工开河挑高而成,也是闸口水乡的一个至高点,它占地20多亩,坟墓高18米。三面环河,行人只能从东侧进入。大坟的石箩?中还有石台、石凳、石人、石马、古松苍柏,既偏静又壮观,从前常有人去游玩瞻仰,可惜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在那里开办闸口公社窑厂时被毁。

该照片由被评为江苏省劳模、医院妇产科护士长,现住宜兴土城新村的吴林鹤老太提供。吴林鹤祖籍常州,年日军侵占常州时,7岁的她随城里当医生的父亲吴安民逃难来到闸口乡下,一直住北渠吴氏宗祠。吴安民人称二太公,他在北渠帮助管祠堂还兼为人治病。吴林鹤与吴冠中的大妹吴渠芳是同班最要好同学,都就读于北渠吴氏小学,吴林鹤年考取了无锡卫校,与在北渠吴氏小学做教师并资助她读书的李小明结婚,正好与朱碧琴是两对新婚燕尔。经吴渠芳的介绍,她们相知相识,相聚在一起,她们是有知识的女性,有共同语言和爱好。

吴冠中年7月去上海乘“海眼”号美国邮轮赴欧洲法国留学三年,把结婚不久的妻子朱碧琴留在北渠老家。这对人生地不熟的她是个考验,全亏大姑子吴渠芳悉心相伴,她们同吃同住同干家务事,是村人们十分羡慕的一对好姑嫂。年7月初,吴林鹤从无锡卫校放暑假回到北渠家中,吴渠芳即与朱碧琴大嫂来看望她,相邀同去巡按坟玩,这天正好吴林鹤的姑娘李逸梅从和桥过来看望哥嫂,于是二对姑嫂结伴同行乡间大道,在巡按坟拍照留下了那张难忘的合影。

从照片,四位女士皆身穿短旗袍,十分亲热地分前后两排站着,背景是一片小树丛,绿叶葱葱,生机勃勃。两对姑嫂各站一排。右姑左嫂,两位姑子头靠头,两位嫂子头靠头,吴林鹤(前排右)与比她小一岁的姑子李逸梅站前排。后排右为吴冠中大妹吴渠芳,左为吴老之妻朱碧琴。朱年龄最长,衣服最花,笑得最欢,究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也最上照。最引人注目的是她与众不同脚上穿着白回力鞋和她撑的那把倒立在草地上的黑布伞,这在当时农村中是极为难得一见的高档货。

拍摄照片的相机当然是朱碧琴带去的,这也是吴冠中去法国留学时放在家中的新婚礼品。由于年久,这张珍贵照片已无法确定为谁之杰作,但整个画面布局合理,有天有地,视野相当开阔,真是难得的一张好照片。负责建造吴冠中故居的东来集团老总承强见到这张老照片高兴不已,现已放大陈列于吴冠中艺术馆和故居中,让人们观赏,留下美好难忘的回忆。(本文作者为吴文化研究会会员吴淦华图文编辑何小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